From 8e34a77aca4182d841a550e984044dc8cf0f5056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15396220900 <1262117662@qq.com>
Date: Mon, 31 Mar 2025 16:52:29 +0800
Subject: [PATCH] =?UTF-8?q?=E6=96=B0=E5=A2=9E=E5=85=AC=E8=B7=AF=E9=9A=A7?=
=?UTF-8?q?=E9=81=93=E5=92=8C=E5=9C=B0=E9=81=93=E8=AE=BE=E8=AE=A1=E7=9B=B8?=
=?UTF-8?q?=E5=85=B3=E7=9A=84=E8=A1=A8=E6=A0=BC=E5=92=8C=E8=AE=A1=E7=AE=97?=
=?UTF-8?q?=E5=85=AC=E5=BC=8F?=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
...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_local.md | 319 +++-
...测与评定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CJJT233-2015_local.md | 1268 +++++++++++++-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_local.md | 138 ++
...路路面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CJJ169-2012_local.md | 1517 ++++++++++++++++-
4 files changed, 3234 insertions(+), 8 deletions(-)
diff --git a/luqiaosuidao/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_local.md b/luqiaosuidao/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_local.md
index 7984ca8..4a4306a 100644
--- a/luqiaosuidao/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_local.md
+++ b/luqiaosuidao/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_local.md
@@ -70,6 +70,19 @@ CJJ 69-95

+
+
+ 类别 |
+ 天桥、地道[P/(h·m)] |
+ 车站、码头的前的天桥、地道[P/(h·m)] |
+
+
+ 设计通行能力 |
+ 2400 |
+ 1850 |
+
+
+
注:P/(h·m)为人/(小时·米),以下同。
2.1.2 天桥与地道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128,6 +141,40 @@ CJJ 69-95

+
+
+ 地区 |
+
+
+ 线路电压(kV) |
+ 1 以下 |
+ 1~10 |
+ 35 |
+ 60~110 |
+ 154~220 |
+ 330 |
+
+
+ 居民区 |
+ 最小垂直距离(m) |
+ 6.0 |
+ 6.5 |
+ 7.0 |
+ 7.0 |
+ 7.5 |
+ 8.6 |
+
+
+ 非居民区 |
+ 5.0 |
+ 5.5 |
+ 6.0 |
+ 6.0 |
+ 6.5 |
+ 7.5 |
+
+
+
### 2.4 设计原则
2.4 设计原则
@@ -266,6 +313,57 @@ CJJ 69-95

+
+
+ 编号 |
+ 荷载分类 |
+ 荷载名称 |
+
+
+ 1 |
+ 永久荷载(恒载) |
+ 结构重力 |
+
+
+ 2 |
+ 预加应力 |
+
+
+ 3 |
+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力 |
+
+
+ 4 |
+ 基础变位影响力 |
+
+
+ 5 |
+ 水的浮力 |
+
+
+ 6 |
+ 可变荷载 |
+ 基本可变荷载(活载) |
+ 人群 |
+
+
+ 7 |
+
+ 8 |
+ 其他可变荷载 |
+ 风力 雪重力 温度影响力 |
+
+
+ 9 |
+ 偶然荷载 |
+ 地震力 |
+
+
+ 10 |
+ 汽车撞击力 |
+
+
+
注:如构件主要为承受某种其他可变荷而设置,则计算该构件时,所承荷载作为基本可变荷载。
3.1.3 人群设计荷载值及计算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 -278,6 +376,12 @@ CJJ 69-95

+$W = 5 \cdot \frac{20 - B}{20} \, (\text{kPa}) \quad{(3.1.3-1)}$
+
+$\text{当加载长度为 } 21 \sim 100\text{m(100m 以上同 100m)时}$
+
+$W = \left[5 - 2 \cdot \frac{L - 20}{80}\right] \left[\frac{20 - B}{20}\right] \, (\text{kPa}) \quad{(3.1.3-2)}$
+
式中 W——单位面积的人群荷载,kPa;
L——加载长度,m;
@@ -292,6 +396,113 @@ CJJ 69-95

+
+
+ 材料种类 |
+ 密度(103kg/m3) |
+
+
+ 钢、铸钢 |
+ 78.5 |
+
+
+ 铸铁 |
+ 72.5 |
+
+
+ 锌 |
+ 70.5 |
+
+
+ 铅 |
+ 114.0 |
+
+
+ 黄铜 |
+ 81.1 |
+
+
+ 青铜 |
+ 87.4 |
+
+
+ 钢筋混凝土 |
+ 25.0~26.0 |
+
+
+ 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 |
+ 24 |
+
+
+ 砖石砌体桥面 |
+ 浆砌块石或料石 |
+ 24.0~25.0 |
+
+
+ 浆砌片石 |
+ 23.0 |
+
+
+ 干砌块石或片石 |
+ 21.0 |
+
+
+ 砖砌体 |
+ 18.0 |
+
+
+ 沥青混凝土 |
+ 23.0 |
+
+
+ 沥青碎石 |
+ 22.0 |
+
+
+ 填土 |
+ 17.0~18.0 |
+
+
+ 填石 |
+ 19.0~20.0 |
+
+
+ 石灰三合土 |
+ 17.5 |
+
+
+ 石灰土 |
+ 17.5 |
+
+
+ 木材 |
+ 松木 |
+ 未防腐 |
+ 6.0 |
+
+
+ 防腐 |
+ 7.5 |
+
+
+ 橡木落叶松 |
+ 未防腐 |
+ 7.5 |
+
+
+ 防腐 |
+ 9.0 |
+
+
+ 杉木 扒木 |
+ 未防腐 |
+ 5.0 |
+
+
+ 防腐 |
+ 7.0 |
+
+
注:1.含筋量(以体积计)小于等于2%的钢筋混凝土,其密度采用2500kg/m3。大于2%的采用2600kg/m3;
2.石灰三合土指石灰、砂、砾石;
@@ -332,8 +543,12 @@ CJJ 69-95

+$W = K_1 \cdot K_2 \cdot K_3 \cdot K_4 \cdot W_0 \, (\text{Pa})$ (3.1.9)
+
式中 W0——基本风压值,Pa。当有可靠风速记录时,按W0=计算;若无风速记录时,可参照《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并通过实地调查核实后采用;v为设计风速(m/s),按平坦空旷地面离地面20m高,频率1/100的10min,平均最大风速确定;
+$\frac{1}{1.6}{v^2}$
+
K1——设计风速频率换算系数,采用0.85;
K2——风载体型系数,桥墩见表3.1.9,其他构件为1.3;
@@ -380,7 +595,11 @@ CJJ 69-95

- 式中 ——支座与桥墩抗推刚度比;
+$\varnothing = \frac{K_s}{K_a} \geq \frac{1}{10} \quad{(3.1.9-1)}$
+
+$K_s = \frac{K'K''}{K' + K''} \quad{(3.1.9-2)}$
+
+ 式中$\varnothing$ ——支座与桥墩抗推刚度比;
Ka——支座抗推刚度;
@@ -414,6 +633,8 @@ CJJ 69-95

+$P = \frac{W \cdot v}{g \cdot T} \, (\text{kN}) \quad{(3.1.13)}$
+
式中 W——汽车重力,建议值150kN;
v——车速,建议值22.2m/s;
@@ -618,6 +839,74 @@ CJJ 69-95

+
+
+ 编号 |
+ 荷载分类 |
+ 荷载名称 |
+
+
+ 1 |
+ 永久荷载(恒载) |
+ 结构重力 |
+
+
+ 2 |
+ 永久荷载(恒载) |
+ 预加应力 |
+
+
+ 3 |
+ 永久荷载(恒载) |
+ 土的重力及土侧压力 |
+
+
+ 4 |
+ 永久荷载(恒载) |
+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力 |
+
+
+ 5 |
+ 永久荷载(恒载) |
+ 基础变位影响力 |
+
+
+ 6 |
+ 永久荷载(恒载) |
+ 水的浮力 |
+
+
+ 7 |
+ 可变荷载 |
+ 汽车 |
+
+
+ 8 |
+ 可变荷载 |
+ 汽车引起的土侧压力 |
+
+
+ 9 |
+ 可变荷载 |
+ 人群 |
+
+
+ 10 |
+ 可变荷载 |
+ 平板挂车或履带车 |
+
+
+ 11 |
+ 可变荷载 |
+ 平板挂车或履带车引起的土侧压力 |
+
+
+ 12 |
+ 偶然荷载 |
+ 地震力 |
+
+
+
注:如构件主要为承受某种其他可变荷载而设置,则计算该构件时,所承荷载作为基本可变荷载。
4.1.2 设计地道时,应根据可能同时出现的作用荷载,选择下列荷载组合:
@@ -640,6 +929,10 @@ CJJ 69-95

+竖向压力强度 $q_v = \gamma h \quad{(4.1.5-1)}$
+
+水平压力强度 $q_h = \lambda \gamma h \quad{(4.1.5-2)}$
+
式中 T——土的重力密度,kN/m3;
h——计算截面至路面顶的高度;
@@ -648,7 +941,9 @@ h——计算截面至路面顶的高度;

-——土的内摩擦角。
+$\lambda = \tan^2\left(45^\circ - \frac{\varnothing}{2}\right)$
+
+$\varnothing$——土的内摩擦角。
4.1.6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力可参照第3.1.6条进行计算。
@@ -680,6 +975,26 @@ h——计算截面至路面顶的高度;

+
+
+ 荷载类别 |
+ 城市道路等级 |
+
+
+ 快速路 |
+ 主干路 |
+ 次干路 |
+ 支路 |
+
+
+ 计算荷载 和 验算荷载 |
+ 汽车-超20级 挂车-120 |
+ 汽车-20级 挂车-100 或 汽车-超20级 挂车-120 |
+ 汽车-15级 挂车-80 或 汽车-20级 挂车-100 |
+ 汽车-15级 挂车-80 |
+
+
+
注:表列城市道路等级系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分类划分”执行。小城市中支路根据具体情况也可考虑采用汽车-10级、履带-50。
4.1.12 地震力可参照现行的有关抗震规范的规定计算。
diff --git a/luqiaosuidao/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CJJT233-2015_local.md b/luqiaosuidao/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CJJT233-2015_local.md
index 4e7ecf2..18af4a4 100644
--- a/luqiaosuidao/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CJJT233-2015_local.md
+++ b/luqiaosuidao/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CJJT233-2015_local.md
@@ -396,6 +396,134 @@ R——应变计电阻;
4.1.1 本条所列桥梁结构检测内容基本能涵盖目前常见桥型的检测,表1推荐的与各类桥型相适应的检测项目基本为桥梁检测界所认同。桥梁实地调查对合理选择检测项目乃至方法也很重要。通过实地调查,可直接观察桥梁外观缺损状况,判断病害成因,掌握管养或加固及当前运行情况,同时也为检测工作的现场实施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表1 既有桥梁结构检测项目

+
+
+
+ 桥型 项目 |
+ 结构几何参数 |
+ 构件材料强度 |
+ 结构线形与变位 |
+ 构件缺陷及耐久性状况 |
+ 构件裂缝 |
+ 支座与伸缩缝状态 |
+ 索力 |
+ 结构自振频率 |
+
+
+ 梁桥 |
+ 混凝土梁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钢梁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钢混组合梁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拱桥 |
+ 圬工及混凝土拱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钢筋混凝土拱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钢管混凝土拱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钢拱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斜拉桥 |
+ 混凝土斜拉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钢斜拉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悬索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必选项目,△表示可选项目,—表示不选项目。
4.1.2 既有桥梁的检测宜选择在桥梁的交通流量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时段实施,受交通影响的参数检测应在封闭交通的情况下进行。
@@ -548,6 +676,33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性状描述 |
+
+
+ 完好 |
+ 无裂缝 |
+
+
+ 轻微 |
+ 构件出现的裂缝较少,未出现受力裂缝或沿主筋纵向裂缝,且裂缝宽度不超过限值 |
+
+
+ 中等 |
+ 构件出现的裂缝较多,或出现受力裂缝,或沿主筋纵向裂缝,但裂缝宽度不超过限值 |
+
+
+ 严重 |
+ 出现受力裂缝,或沿主筋纵向裂缝,且裂缝宽度超过限值 |
+
+
+ 危险 |
+ 出现较多受力裂缝,且裂缝宽度超过限值,其中多数裂缝已贯通 |
+
+
+
注:表中限值为恒载作用下的裂缝宽度限值,按本规范表5.4.1-2取值。
4.5.4 当全预应力和A类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构件出现受力裂缝时,其缺损程度应评定为严重;当受力裂缝数量较多,且存在贯通性受力裂缝时,其缺损程度宜评定为危险。
@@ -563,6 +718,43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裂缝 |
+ — |
+
+
+ 轻微 |
+ 次要构件出现少量细小裂缝,主要构件未出现裂缝 |
+ — |
+
+
+ 中等 |
+ 次要构件出现较多细小裂缝,主要构件有少量细小裂缝,但不影响正常使用 |
+ 主梁、纵横梁受拉翼缘边裂缝长度小于或等于3mm,或受拉翼缘焊接盖板端部裂缝长度小于或等于10mm,或桥梁端横梁与纵梁连接下端以及腹杆接头处裂缝长度小于或等于20mm |
+
+
+ 严重 |
+ 主要构件出现较多裂缝,造成截面削弱和永久变形 |
+ 主梁、纵横梁受拉翼缘边裂缝长度大于3mm且小于或等于5mm,或受拉翼缘焊接盖板端部裂缝长度大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20mm,或桥梁端横梁与纵梁连接下端以及腹杆接头处裂缝长度大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50mm |
+
+
+ 危险 |
+ 主要构件的裂缝严重削弱截面,造成明显的永久变形 |
+ 主梁、纵横梁受拉翼缘边裂缝长度大于5mm,或受拉翼缘焊接盖板端部裂缝长度大于20mm,或桥梁端横梁与纵梁连接下端以及腹杆接头处裂缝长度大于50mm |
+
+
+
+
### 4.6结构或构件缺损状况及耐久性参数检测
4.6 结构或构件缺损状况及耐久性参数检测
@@ -575,6 +767,38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蜂窝麻面 |
+ — |
+
+
+ 轻微 |
+ 较小面积蜂窝麻面 |
+ 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20% |
+
+
+ 中等 |
+ 较大面积蜂窝麻面 |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20%且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50% |
+
+
+ 严重 |
+ 大面积蜂窝麻面 |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50% |
+
+
+
+
注:1 表中构件面积是指检查覆盖的构件表面区域的面积,以下各表相同;
2 本表不适用于混凝土构件表面孔洞、坑凹的深度大于20mm或与该处截面最小尺寸之比大于0.04的情况。
@@ -583,16 +807,114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剥落、掉角 |
+ — |
+
+
+ 轻微 |
+ 局部混凝土剥落或掉角 |
+ 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5%,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0.5m² |
+
+
+ 中等 |
+ 较大范围混凝土剥落或掉角 |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5%且小于构件面积的10%,或单处面积大于0.5m²且小于1.0m² |
+
+
+ 严重 |
+ 大范围混凝土剥落或掉角 |
+ 累计面积大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10%且小于构件面积的15%,或单处面积大于或等于1.0m²且小于1.5m² |
+
+
+ 危险 |
+ 很大范围混凝土剥落或掉角 |
+ 累计面积大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15%,或单处面积大于或等于1.5m² |
+
+
+
表4.6.1-3 空洞、孔洞状况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空洞、孔洞 |
+ — |
+
+
+ 轻微 |
+ 局部混凝土空洞、孔洞 |
+ 累计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5%,或单处面积小于或等于0.5m² |
+
+
+ 中等 |
+ 较大范围混凝土空洞、孔洞 |
+ 累计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5%且小于构件面积的10%,或单处面积大于0.5m²且小于1.0m² |
+
+
+ 严重 |
+ 大范围混凝土空洞、孔洞 |
+ 累计面积大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10%且小于构件面积的15%,或单处面积大于或等于1.0m²且小于1.5m² |
+
+
+ 危险 |
+ 很大范围混凝土空洞、孔洞 |
+ 累计面积大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15%,或单处面积大于或等于1.5m² |
+
+
+
+
表4.6.1-4 预应力钢绞线及锚固系统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性状描述 |
+
+
+ 完好 |
+ 锚头、钢绞线等无缺陷 |
+
+
+ 轻微 |
+ 锚头、钢绞线等无明显缺陷 |
+
+
+ 中等 |
+ 钢绞线出现股个别断丝,或个别锚头出现开裂现象,或个别齿板位置处出现少量裂缝,构件无明显变形 |
+
+
+ 严重 |
+ 部分钢绞线断裂或失效,或部分锚头开裂较严重但未完全失效,或部分齿板位置处裂缝严重,构件明显变形 |
+
+
+ 危险 |
+ 钢绞线大量断裂,或锚头损坏失效,构件严重变形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4.6.2 当剥落、掉角、空洞、孔洞等现象不易区分时,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缺损程度可按表4.6.2评定。
@@ -603,6 +925,33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性状描述 |
+
+
+ 完好 |
+ 结构或构件表面较好,局部表面有轻微剥落 |
+
+
+ 轻微 |
+ 结构或构件表面剥落面积小于或等于5%,或损伤最大深度与截面损伤发生部位的结构或构件最小尺寸之比小于0.02 |
+
+
+ 中等 |
+ 结构或构件表面剥落面积大于5%且小于或等于10%,或损伤最大深度与截面损伤发生部位的结构或构件最小尺寸之比大于或等于0.02且小于或等于0.04 |
+
+
+ 严重 |
+ 结构或构件表面剥落面积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5%,或损伤最大深度与截面损伤发生部位的结构或构件最小尺寸之比大于0.04且小于或等于0.10 |
+
+
+ 危险 |
+ 结构或构件表面剥落面积大于15%,或损伤最大深度与截面损伤发生部位的结构或构件最小尺寸之比大于0.10 |
+
+
+
4.6.3 圬工桥梁结构缺损程度可按本规范表4.6.2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 -614,6 +963,33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性状描述 |
+
+
+ 完好 |
+ 混凝土表面无锈迹,沿钢筋无裂缝出现 |
+
+
+ 轻微 |
+ 混凝土表面无锈迹,沿钢筋出现的裂缝宽度小于限值 |
+
+
+ 中等 |
+ 沿钢筋出现的裂缝宽度大于限值,或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发生层离;钢筋表面局部有膨胀薄锈层或坑蚀 |
+
+
+ 严重 |
+ 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落,钢筋外露,表面膨胀性锈层显著,钢筋截面积损失小于或等于10% |
+
+
+ 危险 |
+ 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落,钢筋外露,出现锈蚀剥落,钢筋截面积损失大于10% |
+
+
+
注:表中限值为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 99规定的允许最大裂缝宽度值。
4.6.5 钢结构构件防腐、防火涂层厚度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的规定执行,抽检的构件数量及同一构件的测点数量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规定;钢结构构件缺损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的规定执行;缺损程度宜按表4.6.5-1~表4.6.5-4评定。
@@ -628,14 +1004,120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锈蚀 |
+ — |
+
+
+ 轻微 |
+ 构件表面发生轻微锈蚀,氧化皮或油漆层少量剥落 |
+ 累计锈蚀面积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5% |
+
+
+ 中等 |
+ 构件表面发生点蚀现象,氧化皮或油漆层因锈蚀部分剥落 |
+ 累计锈蚀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5%且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10% |
+
+
+ 严重 |
+ 构件表面发生较多点蚀现象,氧化皮或油漆层因锈蚀剥落或能刮除;出现锈蚀成洞现象 |
+ 累计锈蚀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10%且小于或等于构件面积的15%,或锈蚀成洞小于3个;工字梁孔洞直径小于30mm,板梁小于50mm,且边缘完好;桁架孔洞直径小于30mm且小于杆件宽度的15% |
+
+
+ 危险 |
+ 构件表面有大量点蚀现象,氧化皮或油漆层因锈蚀全面剥落;较多部位出现锈蚀成洞现象 |
+ 累计锈蚀面积大于构件面积的15%,或锈蚀成洞大于3个;工字梁孔洞直径大于30mm,板梁大于50mm;桁架孔洞直径大于30mm且大于杆件宽度的15% |
+
+
+
表4.6.5-3 与焊缝开裂相应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开裂 |
+ — |
+
+
+ 轻微 |
+ 焊缝部位涂层有少量裂纹,结构焊缝无开裂 |
+ — |
+
+
+ 中等 |
+ 焊缝部位涂层有大量裂纹,受拉翼缘边焊缝存在裂缝,其他部位焊缝无开裂 |
+ 受拉翼缘边焊缝开裂长度小于或等于5mm |
+
+
+ 严重 |
+ 主要受力构件焊缝出现较多裂缝;构件出现变形 |
+ 受拉翼缘边焊缝开裂长度大于5mm且小于或等于10mm,其他位置焊缝开裂长度小于或等于5mm |
+
+
+ 危险 |
+ 主要受力构件焊缝出现大量裂缝甚至完全开裂;主要构件存在明显变形,挠度大于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规定的限值 |
+ 受拉翼缘边焊缝开裂长度大于10mm,其他位置焊缝开裂长度大于5mm |
+
+
+
表4.6.5-4 与铆钉(螺栓)损失相应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损失、无失效 |
+ — |
+
+
+ 轻微 |
+ 铆钉或螺栓少量损坏、松动或丢失,造成连接部位铆钉或螺栓失效 |
+ 损坏、失效数量小于或等于总量的1% |
+
+
+ 中等 |
+ 铆钉或螺栓有较多损坏、松动或丢失,造成连接部位铆钉或螺栓失效 |
+ 损坏、失效数量大于总量的1%且小于或等于总量的10% |
+
+
+ 严重 |
+ 主要受力构件铆钉或螺栓有较多损坏、松动或丢失,造成连接部位铆钉或螺栓失效;构件出现变形 |
+ 损坏、失效数量大于总量的10%且小于或等于总量的30% |
+
+
+ 危险 |
+ 主要受力构件铆钉或螺栓大量损坏、松动或丢失,造成连接部位铆钉或螺栓失效;主要构件存在明显变形,挠度大于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规定的限值 |
+ 损坏、失效数量大于总量的30% |
+
+
+
注:表中铆钉损坏程度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币桥梁乔护技术规范》CJJ 99的规定判断。
4.6.6 拉索、吊索、系索的缺损检测及缺损程度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656,6 +1138,33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性状描述 |
+
+
+ 完好 |
+ 表面防护完好,锚头无锈蚀,锚固区无裂缝 |
+
+
+ 轻微 |
+ 表面防护基本完好,有细微裂缝;锚头无锈蚀,锚固区无裂缝 |
+
+
+ 中等 |
+ 表面防护有少量裂缝,伴有少量锈迹,且钢绞线少量锈蚀,无断裂;或锚头有轻微锈蚀,锚固区有细小裂缝 |
+
+
+ 严重 |
+ 锚头锈蚀,锚固区有受力裂缝出现,裂缝宽度小于0.2mm,或表面防护普遍开裂或部分脱落,部分钢绞线锈蚀,但钢绞线锈蚀造成单索钢绞线总面积损失小于或等于10%;或个别钢绞线断裂,但断裂面积小于或等于该索钢绞线总面积的2% |
+
+
+ 危险 |
+ 锚头锈蚀严重,锚固区有明显的受力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2mm;或表面防护有大量脱落,且钢绞线锈蚀严重,钢绞线锈蚀造成单索钢绞线总面积损失大于10%,或钢绞线断裂面积大于该索钢绞线总面积的2%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4.6.5、4.6.6 钢构件或拉(吊、系)索缺损主要包括钢材或拉(吊、系)索锈蚀和连接钢构件的缺失、锈蚀等,表4.6.5、4.6.6的情况描述及量化指标参考了《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但考虑到“锈蚀成洞”可能为非常严重的构件损伤,于是在表4.6.5-2中增加了“危险”程度一栏。
作为组合结构的钢-混组合构件,可分别对组合构件中的混凝土构件缺损和钢构件缺损进行检测与评定。
@@ -678,6 +1187,25 @@ R——应变计电阻;

+
+
+ 碳化深度与保护层厚度的比值 \( K_c \) |
+ Kc < 0.5 |
+ 0.5≤Kc< 1.0 |
+ 1.0≤Kc< 1.5 |
+ 1.5≤Kc< 2.0 |
+ Kc≥ 2.0 |
+
+
+ 影响程度 |
+ 无影响 |
+ 较小 |
+ 有影响 |
+ 较大 |
+ 保护层失效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4.6.8 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通常由于碱性混凝土环境的保护而处于钝化状态,混凝土碳化将造成钢筋失去碱性混凝土环境的保护,当外界条件成熟,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因此,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可间接的评判钢筋的可能锈蚀状态。
@@ -693,6 +1221,25 @@ R——应变计电阻;

+
+
+ 钢筋半电池电位 Vr (mV) |
+ 钢筋锈蚀状况的可能性 |
+
+
+ Vr>-200 |
+ 无锈蚀活动性或锈蚀活动性不确定,锈蚀概率小于10% |
+
+
+ -350<Vr≤-200 |
+ 钢筋锈蚀性状况不确定,可能存在锈蚀现象 |
+
+
+ Vr≤-350 |
+ 钢筋发生锈蚀的概率大于90%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4.6.9 钢筋锈蚀是一个电化学过程,因此可采用测量电化学参数的方法来判断:将钢筋-混凝土看成一个半电池,将由铜-硫酸铜组成的另一个半电池作为参考电极,通过测量混凝土中钢筋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反映了钢筋锈蚀的状态和活性,从而对钢筋的锈蚀可能性做出判断。
@@ -708,6 +1255,25 @@ R——应变计电阻;

+
+
+ 氯离子含量 Cd(占水泥含量的百分比) |
+ Cd < 0.15 |
+ 0.15 ≤ Cd < 0.40 |
+ 0.40 ≤ Cd < 0.70 |
+ 0.70 ≤ Cd < 1.00 |
+ Cd ≥ 1.00 |
+
+
+ 诱发钢筋锈蚀的可能性 |
+ 很小 |
+ 不确定 |
+ 可能诱发 |
+ 诱发 |
+ 钢筋锈蚀活化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4.6.10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可诱发并加速钢筋锈蚀,测量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可间接评判钢筋锈蚀活化的可能性。
@@ -723,6 +1289,25 @@ R——应变计电阻;

+
+
+ 混凝土电阻率 ρ (Ω·cm) |
+ ρ≥20000 |
+ 15000≤ρ<20000 |
+ 10000≤ρ<15000 |
+ 5000≤ρ<10000 |
+ ρ<5000 |
+
+
+ 可能的钢筋锈蚀速率 |
+ 很慢 |
+ 慢 |
+ 一般 |
+ 快 |
+ 很快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4.6.11 混凝土电阻率反映了混凝土的导电性能,可间接评判钢筋的可能锈蚀速率。通常混凝土电阻率越小,混凝土的导电能力越强,钢筋锈蚀的发展速度越快。
@@ -775,14 +1360,117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损伤 |
+ — |
+
+
+ 轻微 |
+ 出现少量裂缝,轻微老化龟裂,无破裂 |
+ 裂缝宽度小于或等于1.0mm,裂缝长度小于或等于相应边长的10% |
+
+
+ 中等 |
+ 裂缝较严重,出现老化变形,无破裂 |
+ 裂缝宽度大于1.0mm且小于2.0mm,裂缝长度大于相应边长的10%且小于或等于相应边长的25% |
+
+
+ 严重 |
+ 裂缝严重,出现老化破裂,且造成其他构件产生严重病害 |
+ 裂缝宽度大于2.0mm,裂缝长度大于相应边长的25%且小于或等于相应边长的50% |
+
+
+ 危险 |
+ 裂缝、老化破裂非常严重;已经失去正常支承功能,且使相关联的下部结构受到异常约束,并造成严重损坏或主梁出现严重变形 |
+ 裂缝宽度大于2.0mm,裂缝长度大于相应边长的50% |
+
+
+
表4.7.2-2 板式支座与外鼓相应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损伤 |
+ — |
+
+
+ 轻微 |
+ 有外鼓现象 |
+ 沿支座一侧外鼓长度小于或等于相应边长的10% |
+
+
+ 中等 |
+ 外鼓明显,或钢板局部外露 |
+ 沿支座一侧外鼓长度大于相应边长的10%且小于或等于相应边长的25%,或钢板局部外露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00mm |
+
+
+ 严重 |
+ 外鼓现象严重,或钢板大部分外露 |
+ 沿支座一侧外鼓长度大于相应边长的25%,或钢板外露长度大于或等于100mm |
+
+
+
表4.7.2-3 板式支座与串动、脱空、剪切变形相应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申动和脱空,剪切变形未超限 |
+ — |
+
+
+ 轻微 |
+ 位置略有申动,剪切变形未超限 |
+ — |
+
+
+ 中等 |
+ 位置有较大申动,剪切变形未超限 |
+ 剪切角度小于或等于30°,或申动距离小于或等于相应边长的10% |
+
+
+ 严重 |
+ 申动较严重,或出现脱空,或剪切变形超限 |
+ 剪切角度大于30°且小于或等于45°,或申动距离大于相应边长的10%且小于或等于相应边长的25% |
+
+
+ 危险 |
+ 申动严重,或剪切变形超限,或脱空造成偏压,已经失去正常支承功能,且造成相关联的上下部结构严重损坏或主梁出现严重变形 |
+ 剪切角度大于45°,或申动距离大于相应边长的25% |
+
+
+
注:1 位置串动指由于支承垫石不平,造成支座局部承压,引起支座位移;
2 剪切变形超限指剪切角度大于30°。
@@ -801,10 +1489,77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损坏 |
+ — |
+
+
+ 轻微 |
+ 聚四氟乙烯板磨损轻微,或盆底四角翘起,或钢盆表面锈蚀,或支座垫石局部裂纹、掉角 |
+ 聚四氟乙烯板外露高度大于或等于1.0mm |
+
+
+ 中等 |
+ 聚四氟乙烯板磨损较多,或钢部件非主要受力部位出现脱焊,或钢盆较多锈蚀并伴有剥落,或除钢盆外其他部件开裂,或支座垫石产生变形、酥裂、露筋、掉角,未出现锚栓剪断现象 |
+ 聚四氟乙烯板外露高度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0mm |
+
+
+ 严重 |
+ 部分锚栓剪断,或聚四氟乙烯板磨损较严重,或支座垫石明显变形,或垫石大部分压碎、剥离,造成相关联的上下部结构受到异常约束且损坏较严重 |
+ 锚栓剪断率小于或等于50%;或聚四氟乙烯板外露高度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0.5mm |
+
+
+ 危险 |
+ 大量锚栓剪断或盆环开裂、脱焊,或聚四氟乙烯板磨损严重,支座破坏严重,造成相关联的上下部结构严重损坏或主要出现严重变形;已失去正常承载功能 |
+ 锚栓剪断率大于50%;或聚四氟乙烯板外露高度小于0.2mm |
+
+
+
表4.7.3-2 盆式支座位移、转角超过允许值时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位移和转角较小 |
+ — |
+
+
+ 轻微 |
+ 位移和转角较大但未超过允许值 |
+ 位移和转角小于或等于允许值 |
+
+
+ 中等 |
+ 位移略超过允许值,或有较大转角且转角超过允许值 |
+ 位移大于允许值但小于或等于10mm,或转角大于允许值但小于或等于允许值的1.2倍 |
+
+
+ 严重 |
+ 位移明显超过允许值,或转角超过设计值较多 |
+ 位移大于允许值且大于10mm,或转角大于允许值的1.2倍 |
+
+
+
注:表中允许值按支座产品标志或说明书上载明的标称值采用,当无法查证时,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盆式支座》JT/T 391的规定取值。
4.7.4 钢支座的缺损检测及缺损程度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5,16 +1580,109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损坏 |
+ — |
+
+
+ 轻微 |
+ 有锈蚀现象,或牙板咬死,或个别锚栓剪断,或底板与垫石不密贴,出现较大缝隙 |
+ 锚栓剪断率小于或等于5%;或底板与垫石间的缝隙宽度小于或等于2.0mm且缝隙深度大于30mm但小于相应支座边长的25% |
+
+
+ 中等 |
+ 锈蚀较严重,并有剥落,或非主要受力部件脱焊,或牙板折断,或锚栓剪断数量较多,或底板与垫石间出现很大缝隙,出现漏浆、积水 |
+ 锚栓剪断率大于5%且小于或等于30%;或底板与垫石间的缝隙宽度大于2.0mm,或底板与垫石缝隙深度大于或等于相应支座边长的25% |
+
+
+ 严重 |
+ 主要受力部件脱焊,或活动支座不能活动,或大量锚栓剪断,或垫石出现严重裂损 |
+ 锚栓剪断率大于30% |
+
+
+
表4.7.4-2 钢支座部件磨损、开裂时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无损坏 |
+ — |
+
+
+ 轻微 |
+ 钢部件磨损出现凹陷,或出现微裂缝 |
+ 磨损凹陷小于或等于1.0mm,或缝隙深度小于或等于5.0mm |
+
+
+ 中等 |
+ 钢部件磨损凹陷较严重,或出现较大裂缝 |
+ 磨损凹陷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mm,或缝隙深度大于5.0mm且小于或等于10.0mm |
+
+
+ 严重 |
+ 钢部件磨损凹陷严重,或出现严重裂缝 |
+ 磨损凹陷大于3.0mm,或缝隙深度大于10.0mm |
+
+
+
表4.7.4-3 钢支座位移、转角超过允许值时的缺损程度评定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缺损状况描述 |
+
+
+ 定性描述 |
+ 定量描述 |
+
+
+ 完好 |
+ 位移较小 |
+ — |
+
+
+ 轻微 |
+ 位移较大但未超过允许值 |
+ 位移小于或等于允许值 |
+
+
+ 中等 |
+ 位移略超过允许值,但转角未超过允许值 |
+ 纵向位移大于允许值但小于或等于5.0mm,或横向位移大于允许值但小于或等于2.0mm |
+
+
+ 严重 |
+ 位移明显超过允许值,或转角超过允许值 |
+ 纵向位移大于允许值且大于5.0mm,或横向位移大于允许值且大于2.0mm |
+
+
+
注:表中允许值按支座产品标志或说明书上载明的标称值采用,当无法查证时,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梁钢支座》TB/T 1853的规定取值。
▼ 展开条文说明
@@ -854,6 +1702,29 @@ R——应变计电阻;

+
+
+ 工作状态评定 |
+ 伸缩缝装置工作状态描述 |
+
+
+ 良好 |
+ 装置平整、直顺,伸缩自如 |
+
+
+ 轻微不良 |
+ 上层槽口堵塞,伸缩缝伸缩异常,车辆行驶时出现冲击和噪声 |
+
+
+ 明显不良 |
+ 上层槽口卡死,伸缩缝出现明显损坏,伸缩缝伸缩不能自由变形或伸缩明显异常 |
+
+
+ 严重不良 |
+ 伸缩严重异常或失效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4.7.6 桥梁伸缩缝应能保证主梁和桥面结构在荷载或温度作用下,按照设计要求产生变形,尤其大跨径桥梁和采用连续桥面的桥梁,温度作用非常明显。当伸缩缝损坏、堵塞、甚至失效时,将会对主梁和桥面结构产生约束,从而改变了桥梁的受力方式,可能造成相关主梁和桥面结构的损坏。伸缩缝的检测时机显然以气温最高和最低时为佳。伸缩缝装置的工作状态好坏与其缺损程度相关,因本规范更关注装置功能失效后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因此未将缺损检查与评定的内容展开,相应内容在《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 99和《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两本标准中有较详尽的规定。
@@ -885,6 +1756,8 @@ R——应变计电阻;

+$K_s = \frac{T_m - T_d}{T_d} \times 100\%$ (4.8.3)
+
式中:Ks——索力偏差率(%);
Tm——实测索力值(kN);
@@ -1016,6 +1889,8 @@ R——应变计电阻;

+$\gamma_0S≤R({f_m},{a_m},{f_{md}})\quad{(5.1.6)}$
+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对新建桥梁应根据城市桥梁的设计安全等级确定,其他情况可取1.0;
S——承载能力极限下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的规定;
@@ -1044,6 +1919,33 @@ R——应变计电阻;

+
+
+ 缺损程度评定 |
+ 截面折减系数 ξ |
+
+
+ 完好 |
+ 0.98 < ξ ≤ 1.00 |
+
+
+ 轻微 |
+ 0.95 < ξ < 0.98 |
+
+
+ 中等 |
+ 0.90 < ξ < 0.95 |
+
+
+ 严重 |
+ 0.80 < ξ < 0.90 |
+
+
+ 危险 |
+ ξ < 0.80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5.1.7 钢筋截面折减系数主要考虑钢筋锈蚀对结构的危害,通常钢筋锈蚀在导致钢筋截面减少的同时,还伴有体积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沿钢筋爆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结构构件承载力降低,变形和裂缝增大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并随时间的推移,锈蚀逐渐发展,最终可导致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破坏。有关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表明,钢筋锈蚀主要使梁的以下力学性能发生变化:
1 梁的承载力降低;
@@ -1216,6 +2118,55 @@ R——应变计电阻;

+
+
+ 桥梁类型 |
+ 挠度限值 |
+
+
+ 圬工拱桥 |
+ 一个桥跨范围内正负挠度的最大绝对值之和不大于 L/1000 |
+
+
+ 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 |
+ 梁桥主梁跨中 |
+ L/600 |
+
+
+ 梁桥主梁悬臂端 |
+ L/300 |
+
+
+ 桁架、拱 |
+ L/800 |
+
+
+ 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主梁 |
+ L/500 |
+
+
+ 悬索桥预应力混凝土加劲梁 |
+ L/500 |
+
+
+ 钢桥 |
+ 简支或连续桁架 |
+ L/500 |
+
+
+ 简支或连续板梁 |
+ L/500 |
+
+
+ 斜拉桥钢主梁 |
+ L/400 |
+
+
+ 悬索桥钢加劲梁 |
+ L/250 |
+
+
+
注:1 L为简支梁、桁架、拱、斜拉桥或悬索桥的计算跨径;
2 L1为悬臂长度。
@@ -1226,6 +2177,139 @@ R——应变计电阻;

+
+
+ 结构类别 |
+ 裂缝部位 |
+ 限值 (mm) |
+ 附加要求 |
+
+
+ 钢筋混凝土梁 |
+ 主筋附近竖向裂缝 |
+ 0.25 |
+ — |
+
+
+ 腹板斜向裂缝 |
+ 0.30 |
+ — |
+
+
+ 组合梁结合面 |
+ 0.50 |
+ 不得贯通结合面 |
+
+
+ 横隔板与梁体端部 |
+ 0.30 |
+ — |
+
+
+ 支座垫石 |
+ 0.50 |
+ — |
+
+
+ 全预应力混凝土梁 |
+ 梁体竖向裂缝 |
+ 不允许 |
+ — |
+
+
+ 梁体横向裂缝 |
+ 不允许 |
+ — |
+
+
+ 梁体纵向裂缝 |
+ 不允许 |
+ — |
+
+
+ A类预应力混凝土梁 |
+ 梁体竖向裂缝 |
+ 不允许 |
+ — |
+
+
+ 梁体横向裂缝 |
+ 不允许 |
+ — |
+
+
+ 梁体纵向裂缝 |
+ 不允许 |
+ — |
+
+
+ B类预应力混凝土梁 |
+ 梁体竖向裂缝 |
+ 0.15 |
+ — |
+
+
+ 梁体横向裂缝 |
+ 0.15 |
+ — |
+
+
+ 梁体纵向裂缝 |
+ 0.20 |
+ — |
+
+
+ 砖、石、混凝土拱 |
+ 拱圈横向 |
+ 0.30 |
+ 裂缝在垂直方向的投影高度应小于截面高的50% |
+
+
+ 拱圈纵向 |
+ 0.50 |
+ 裂缝长度应小于1/8跨径 |
+
+
+ 横梁与拱肋结合处 |
+ 0.20 |
+ — |
+
+
+ 墩台 |
+ 墩台帽 |
+ 0.30 |
+ 不得贯通墩台身截面的50% |
+
+
+ 墩台身 |
+ 经常受浸蚀性水的影响 |
+ 有筋 |
+ 0.20 |
+
+
+ 无筋 |
+ 0.30 |
+
+
+ 常年有水,但无侵蚀性影响 |
+ 有筋 |
+ 0.25 |
+
+
+ 无筋 |
+ 0.35 |
+
+
+ 干沟或季节性有水河流 |
+ 0.40 |
+ - |
+
+
+ 有帷储作用部分 |
+ 0.20 |
+
+
+
注:表中所列限值除特指外适用于结构所处环境为一般环境或严寒、滨海环境时的情况。当结构所处环境为海水环境或侵蚀环境时,表中裂缝宽度限值的取值不超过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规定的限值。
▼ 展开条文说明
@@ -1264,6 +2348,8 @@ R——应变计电阻;

+$\frac{T_c}{A_i} \leq f_d \quad{(5.4.6)}$
+
式中:Tc——采用作用的基本组合与偶然组合分别计算的索力值(N),偶然作用应计入索的更换、断裂、裹冰等偶然工况影响,当恒载作用下计算的索力值小于实测索力值时,恒载作用下的计算索力值应取实测索力值;
Aj——计入损伤影响后索的实际面积(mm2);
@@ -1384,6 +2470,72 @@ R——应变计电阻;

+
+
+ 结构形式 |
+ 控制截面和测试内容 |
+
+
+ 应力测试 |
+ 位移测试 |
+ 附加测试 |
+
+
+ 简支梁桥 |
+ 跨中最大正弯矩截面,支点最大剪力截面 |
+ 跨中 |
+ 支点沉降,四分点正弯矩截面应力和挠度 |
+
+
+ 连续梁桥 |
+ 中跨和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支点最大负弯矩截面 |
+ 中跨跨跨中,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 |
+ 支点沉降和最大剪应力,四分点正弯矩截面应力和挠度 |
+
+
+ 悬臂梁桥 |
+ 支点最大负弯矩截面,锚固端最大正弯矩截面 |
+ 悬臂端,锚固端跨中 |
+ 支点最大剪应力,悬臂端支点截面最大剪应力,挂梁跨中最大正弯矩截面应力和挠度 |
+
+
+ T形刚构 |
+ 墩顶最大负弯矩截面,锚固端最大正弯矩截面 |
+ 悬臂端,锚固端跨中,挂梁跨中 |
+ 墩顶最大剪应力,悬臂端支点截面最大剪应力,挂梁跨中最大正弯矩截面应力 |
+
+
+ 连续刚构 |
+ 中跨和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墩顶最大负弯矩截面 |
+ 中跨跨跨中,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 |
+ 墩顶最大剪应力,固端墩身最大弯矩截面应力,墩顶纵桥向水平位移,中跨和边跨四分点挠度 |
+
+
+ 刚架桥 |
+ 中跨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截面,固结节点最大负弯矩截面 |
+ 中跨跨跨中 |
+ 固结节点挠度,柱脚最大弯矩截面的应力 |
+
+
+ 无铰拱桥 |
+ 拱顶最大正弯矩截面,拱脚最大正、负弯矩截面 |
+ 拱顶 |
+ 四分点最大正、负弯矩截面应力,四分点正、负挠度绝对值之和,拱脚水平推力 |
+
+
+ 斜拉桥 |
+ 中跨和边跨最大正、负弯矩截面,塔身最大弯矩截面,斜拉索索力 |
+ 中跨跨跨中,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主塔塔顶水平纵桥向 |
+ 中跨和边跨四分点挠度,主梁纵向漂移 |
+
+
+ 悬索桥 |
+ 中跨和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塔身最大弯矩截面,主缆索力 |
+ 中跨跨跨中,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主塔顶水平纵桥向 |
+ 中跨和边跨四分点挠度,主梁纵向漂移,吊索索索力 |
+
+
+
注:1 两铰及三铰拱桥的最大正、负弯矩截面通过计算确定;
2 桁架桥的控制截面按表中的结构形式选定,并通过计算确定该控制截面需布设控制测点和试验测点的杆件。
@@ -1413,6 +2565,49 @@ R——应变计电阻;
表2 不同试验加载工况时的内力和位移测试内容

+
+
+ 连续梁桥 |
+ 中跨最大正弯矩和中挠度;边跨最大正弯矩和挠度;支点最大负弯矩 |
+ 支点最大剪力和沉降;L/4最大弯矩和挠度 |
+
+
+ 悬臂梁桥 |
+ 支点最大弯矩;悬臂端最大挠度;锚固端最大正弯矩和挠度 |
+ 支点最大剪力;悬臂端支点最大剪力;挂梁跨中最大正弯矩和挠度 |
+
+
+ T形刚构 |
+ 墩顶最大负弯矩;中跨和边跨最大正弯矩和挠度;锚固跨最大正弯矩和挠度 |
+ 墩顶最大剪力;锚固端支点最大剪力;中跨和边跨四分点挠度 |
+
+
+ 连续刚构 |
+ 中跨的最大正弯矩和跨中挠度;墩顶最大弯矩;边跨最大弯矩和挠度 |
+ 支点最大剪力;墩顶纵桥向水平位移;固结墩墩最大弯矩;中跨和边跨L/4挠度 |
+
+
+ 刚架桥 |
+ 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和挠度;固结节点最大弯矩 |
+ 柱脚最大剪力;固结节点挠度 |
+
+
+ 无铰拱桥 |
+ 拱顶最大正弯矩和挠度;拱脚最大正、负弯矩 |
+ L/4 最大正弯矩和最大负弯矩,需要时可增加 L/8、3L/8 最大正弯矩和最大负弯矩测试;L/4 最大正、负挠度绝对值之和;拱脚最大水平推力 |
+
+
+ 斜拉桥 |
+ 中跨和边跨最大正、负弯矩;中跨跨中和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的挠度;主塔塔顶最大纵桥向水平位移;斜拉索最大拉力 |
+ 中跨和边跨L/4挠度;主梁最大纵向漂移 |
+
+
+ 悬索桥 |
+ 中跨和边跨最大正弯矩;中跨跨中和边跨最大正弯矩截面的挠度;主塔塔顶最大纵桥向水平位移;主塔塔身最大弯矩;主缆最大拉力 |
+ 中跨和边跨L/4挠度;主梁最大纵向漂移;吊索(杆)拉力 |
+
+
+
6.2.4 静力荷载试验的控制荷载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鉴定性荷载试验的控制荷载应按原设计荷载或目标荷载选用;对结构检测和检算后认定承载能力不足的桥梁,可降低控制荷载等级。
@@ -1430,6 +2625,8 @@ R——应变计电阻;

+$\eta_s = \frac{S_{\text{stat}}}{S_k \cdot (1 + \mu)} \quad{(6.2.5)}$
+
式中:ηs——静力荷载试验效率,对验收性荷载试验,其值应大于或等于0.85,且不得大于1.05,对鉴定性荷载试验,其值应大于或等于0.95,且不得大于1.05;
Sstat——在静力试验的实际工况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的最大内力或变位计算值;
@@ -1542,6 +2739,8 @@ R——应变计电阻;

+$\Delta S = \Delta S' - \Delta t \cdot K_t \quad{(6.4.1-1)}$
+
式中:△S——温度修正后的测点加载测值变化;
△S′——温度修正前的测点加载测值变化;
@@ -1554,6 +2753,16 @@ R——应变计电阻;

+
+$\text{半桥测量时}$
+
+$\quad \varepsilon = \varepsilon' \cdot \left(1 + \frac{r}{R}\right) \quad{(6.4.1-2)}$
+
+$\text{全桥测量时}$
+
+$\quad \varepsilon = \varepsilon' \cdot \left(1 + \frac{2r}{R}\right) \quad{(6.4.1-3)}$
+
+
式中:ε——修正后的应变值;
ε′——修正前的应变值;
@@ -1583,6 +2792,8 @@ R——应变计电阻;

+$\zeta = \frac{S_{c,m}}{S_{c,c}}$
+
式中:ξ——结构变位或应变校验系数;
Se,m——试验荷载作用下控制测点的弹性变位或应变实测值;
@@ -1599,10 +2810,45 @@ R——应变计电阻;
表3 校验系数ξ的正常取值范围

+
+
+ 结构类型 |
+ 应变(或应力)效验系数 |
+ 变位(或挠度)效验系数 |
+
+
+ 钢桥 |
+ 0.75~0.95 |
+ 0.75~0.95 |
+
+
+ 钢筋混凝土板桥 |
+ 0.30~0.70 |
+ 0.40~0.80 |
+
+
+ 钢筋混凝土梁桥 |
+ 0.40~0.80 |
+ 0.50~0.90 |
+
+
+ 预应力混凝土桥 |
+ 0.50~0.90 |
+ 0.60~1.00 |
+
+
+ 圬工桥桥 |
+ 0.60~1.00 |
+ 0.60~1.00 |
+
+
+
6.4.4 当测点的相对残余变位或相对残余应变大于20%时,应查明原因;当结果无误时,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应评定为不满足要求。测点的相对残余变位或相对残余应变应按下式计算:

+$S'_p = \frac{S_p}{S_t} \times 100\%$
+
式中:S′p——测点的相对残余变位或相对残余应变(%);
Sp——试验荷载作用下控制测点的残余变位或残余应变实测值;
@@ -1739,6 +2985,8 @@ R——应变计电阻;

+$\eta_d = \frac{S_{\text{dyn}}}{S_k} \quad{(7.2.4)}$
+
式中:ηd——动力荷载试验效率,其值宜取高值,但不得大于1;
Sdyn——在动力试验的实际工况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的最大内力或变位计算值;
@@ -1790,6 +3038,14 @@ R——应变计电阻;

+$\mu_{\text{dm}} = \frac{S_{\text{max}}}{S_{\text{lb}}} - 1 \quad{(7.4.1-1)}$
+
+或
+
+$\mu_{\text{dm}} = \frac{S_{\text{max}}}{S_{\text{mean}}} - 1 \quad{(7.4.1-2)}$
+
+$S_{\text{mean}} = \frac{S_{\text{max}} + S_{\text{min}}}{2} \quad{(7.4.1-3)}$
+
式中:μdyn——动力放大系数;
Sds——车辆停驶时,静态车辆荷载作用下测点的最大变位或应变值;
@@ -1929,7 +3185,12 @@ B.0.9 利用波形分析法求取阻尼比时,可按示意图2并利用

图2 有阻尼自由衰减的振动波形曲线
(1)、式(2)计算:
-
+
+
+$v = \frac{1}{mT} \ln \frac{y_n}{y_{n+m}} \quad{(1)}$
+
+$D = \frac{v}{\omega} = \frac{1}{2m\pi} \ln \frac{y_n}{y_{n+m}} \quad{(2)}$
+
式中:v——对数衰减率;
D——阻尼比;
yn、yn+m——第n个、第n+m个波的振幅;
@@ -1937,7 +3198,10 @@ B.0.9 利用波形分析法求取阻尼比时,可按示意图2并利用
T——周期;
w——衰减振动圆频率。
半功率带宽法是在共振曲线(频谱图)一阶共振峰处通过确定半功率带宽来推定阻尼比的方法。如图3,在f=fn共振曲线峰值的0.707倍处,作一平行于频率轴的直线与曲线交两点,这两点对应的横坐标上的频率差△f=f2—f1,即半功率带宽,由此按式(3)可求出阻尼比:
-
+
+
+$D = \frac{1}{2f_n}(f_2 - f_1) = \frac{\Delta f}{2f_n} \quad{(3)}$
+
采用环境激励等方法进行模态参数识别时,可采用专用软件计算各阶模态阻尼比。

图3 共振曲线
diff --git a/luqiaosuidao/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_local.md b/luqiaosuidao/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_local.md
index e4b8b48..6d6bd91 100644
--- a/luqiaosuidao/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_local.md
+++ b/luqiaosuidao/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_local.md
@@ -2366,6 +2366,144 @@ A.0.2 沥青路面的简化亮度系数可按表A.0.2-1取值,水泥混凝
165 |
180 |
+
+ 0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655 |
+
+
+ 0.25 |
+ 619 |
+ 619 |
+ 619 |
+ 619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
+ 0.5 |
+ 539 |
+ 539 |
+ 539 |
+ 539 |
+ 539 |
+ 539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10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601 |
+
+
+ 0.75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395 |
+ 395 |
+ 371 |
+ 371 |
+ 371 |
+ 371 |
+ 371 |
+ 295 |
+ 295 |
+ 295 |
+
+
+ 0.75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431 |
+ 395 |
+ 395 |
+ 371 |
+ 371 |
+ 371 |
+ 371 |
+ 371 |
+ 295 |
+ 295 |
+ 295 |
+
+
+ 1 |
+ 341 |
+ 341 |
+ 341 |
+ 341 |
+ 341 |
+ 323 |
+ 323 |
+ 305 |
+ 256 |
+ 287 |
+ 287 |
+ 278 |
+ 269 |
+ 269 |
+ 249 |
+ 249 |
+ 249 |
+ 278 |
+ 278 |
+ 278 |
+
注:1 平均亮度系数Q0=0.07。
diff --git a/luqiaosuidao/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CJJ169-2012_local.md b/luqiaosuidao/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CJJ169-2012_local.md
index ac16b46..09f52b7 100644
--- a/luqiaosuidao/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CJJ169-2012_local.md
+++ b/luqiaosuidao/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CJJ169-2012_local.md
@@ -188,20 +188,102 @@ CJJ 169-2012

+$L \text{——轮辋中心处路表计算的弯沉值。} $
+$N_{\text{d}} \text{——设计弯沉值、沥青层剪应力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变为指标时的当量轴次。} $
+$N_{\text{d}}' \text{——沥青路面设计基准期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
+$N_{\text{c}}' \text{——设计基准期内水泥混凝土面层临界每位所承受的设计当量轴次。}$
+$N_{\text{f}} \text{——各类轴型级轴载的作用次数。}$
+$n_{\text{f}} \text{——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
+$N_{\text{f}}' \text{——公交车车站或交叉口设计基准期内同一位置停车的累计当量轴次。}$
+$N_{\text{f}}'' \text{——以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的当量轴次。}$
+$N_{\text{f}}''' \text{——沥青路面营运第一年单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N_{\text{c}}'' \text{——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道使用初期的标准轴载日作用次数。} $
+$P \text{——标准轴载。} $
+$p \text{——标准轴载的轮胎接地压强。} $
+$P_{\text{f}} \text{——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 $
+$P_{\text{f}}' \text{——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或三轴-双轮组轴型级轴载的总重。} $
+$\varepsilon_{\text{c}} \text{——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
+$\sigma_{\text{c}} \text{——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 $
+$\sigma_{\text{c}}' \text{——行车荷载疲劳应力。} $
+$\sigma_{\text{p}} \text{——标准轴载在四边自由板的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 $
+$\sigma_{\text{t}} \text{——剪切应力。} $
+$\sigma_{\text{t}}^{\text{max}} \text{——最大温度梯度时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 $
+$\sigma_{\text{t}}^{\text{mid}} \text{——分离式双层混凝土板上层的最大温度翘曲应力。} $
+$\sigma_{\text{t}}^{\text{mb}} \text{——结合式双层混凝土板下层的最大温度翘曲应力。} $
+$\alpha_{\text{t}} \text{——温度梯度疲劳应力。}$
+$\tau_{\text{c}} \text{——沥青面层计算的最大剪应力。}$
+
2.2.2 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


+$B_t \text{——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作用的温度应力系数;}$
+$F \text{——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f_h \text{——水平力系数;}$
+$k \text{——考虑偏载和动载等因素对路面疲劳损坏影响的综合系数;}$
+$k_f \text{——考虑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系数。}$
+
+$K_g \text{——抗剪强度结构系数;}$
+$k_r \text{——考虑接缝传荷能力的应力折减系数;}$
+$k_t \text{——粘结刚度系数;}$
+$K_{sc} \text{——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K_{sl} \text{——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k_f \text{——考虑温度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系数;}$
+$M \text{——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摩阻系数;}$
+$n \text{——轴型和轴载级位数;}$
+$t \text{——设计基准期;}$
+$T_g \text{——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
+$\alpha_c \text{——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alpha_s \text{——钢筋线膨胀系数;}$
+$\gamma \text{——设计基准期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
+$\gamma_r \text{——沥青路面可靠度系数;}$
+$\gamma_s \text{——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靠度系数;}$
+$\delta \text{——轴-轮型系数;}$
+$\eta \text{——设计车道分布系数;}$
+$\eta_v \text{——临界荷位处的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
+$\lambda \text{——混凝土温缩应力系数;}$
+$\rho \text{——配筋率;}$
+$\rho_f \text{——钢纤维的体积率;}$
+$\varphi \text{——钢筋刚度贡献率。}$
+
2.2.3 几何参数:

+$d_s \text{——钢筋直径;}$
+$L_d \text{——横向裂缝平均间距;}$
+$r \text{——单层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
+$r_g \text{——双层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
+$\delta \text{——当量圆半径。}$
+
2.2.4 材料性能和路面抗力:

+
+$E_0 \text{——路基抗压回弹模量值;}$
+$E_c \text{——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
+$E_c' \text{——旧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
+$E_i \text{——各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值;}$
+$E_t \text{——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E_i' \text{——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
+$f_c' \text{——旧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
+$f_{sp} \text{——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标准值;}$
+$\overline{f_{sp}} \text{——旧混凝土劈裂强度测定值的均值;}$
+$l_a \text{——路表面弯沉检测标准值;}$
+$l_d \text{——路表设计弯沉值;}$
+$l_g \text{——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
+$\overline{l_g} \text{——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平均值;}$
+$l_o' \text{——旧路面的计算弯沉;}$
+$S_m \text{——沥青表面层材料的 } 60^\circ\text{C抗压回弹模量;}$
+$[\varepsilon_{R}] \text{——沥青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
+$[\sigma_{R}] \text{——半刚性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
+$\sigma_{b} \text{——半刚性基层材料跨裂强度;}$
+$w_i \text{——受荷板接缝边缘处的弯沉值;}$
+$\overline{w} \text{——平均弯沉值。}$
+
### 2.3 代号
2.3 代号
@@ -212,12 +294,24 @@ CJJ 169-2012

+
+$AC \text{——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AM \text{——半开级配沥青碎石;}$
+$ATB \text{——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
+$ATPB \text{——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
+$OGFC \text{——开级配沥青磨耗层。}$
+$SMA \text{——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
2.3.2 路表特性:


+$SFC_{60} \text{——横向力系数;}$
+$TD \text{——构造深度。}$
+
+
## 3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280,6 +374,42 @@ CJJ 169-2012

+
+ 表 3.2.1 路面设计基准期
+
+ 道路等级 |
+ 路面类型 |
+
+
+ 沥青路面 |
+ 水泥混凝土路面 |
+ 砌块路面 |
+
+
+ 快速路 |
+ 15年 |
+ 30年 |
+ - |
+
+
+ 主干路 |
+ 15年 |
+ 30年 |
+ - |
+
+
+ 次干路 |
+ 15年 |
+ 20年 |
+ 10年(20年) |
+
+
+ 支路 |
+ 10年 |
+ 20年 |
+
+
+
注:砌块路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时,设计基准期为10年;采用石材时,设计基本期为20年。
3.2.2 标准轴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 -288,6 +418,30 @@ CJJ 169-2012

+
+ 表 3.2.2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
+ 标准轴载 |
+ BZZ-100 |
+
+
+ 标准轴载 P(kN) |
+ 100 |
+
+
+ 轮胎接地压强 p(MPa) |
+ 0.70 |
+
+
+ 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 d(cm) |
+ 21.30 |
+
+
+ 两轮中心距(cm) |
+ 1.5d |
+
+
+
2 设计交通量的计算应将不同轴载的各种车辆换算成BZZ-100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大型公交车比例较高的道路或公交专用道的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经论证选用适当的轴载和计算参数。
▼ 展开条文说明
@@ -299,19 +453,43 @@ CJJ 169-2012

+$N_a = \sum_{i=1}^{k} C_i n_i \left( \frac{P_i}{P} \right)^{K_i} \quad{(3.2.3-1)}$
+
+$N_a \text{——以设计弯沉值、沥青层剪应力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变为设计指标时的当量轴次(次/AI);}$
+$n_i \text{——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AI);}$
+$P \text{——标准轴载(kN);}$
+$P_i \text{——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C_i \text{——被换算车型的轴载系数;}$
+$C_0 \text{——被换算车型的轴组系数,双轮组为 1.0,单轮组为 6.4,四轮组为 0.38;}$
+$K_i \text{——被换算车型的轴载级别。}$
+
+
当轴间距大于或等于3m时,应按一个单独的轴载计算;当轴间距小于3m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C_l = 1 + 1.2 \cdot (m - 1) \quad{(3.2.3-2)}$
+
2 当沥青路面以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各种轴载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轴次NS应按下式计算:
- 
+ 

+$N_s = \sum_{i=1}^{K} C_i' C_2' n_i \left( \frac{P_i}{P} \right)^8 \quad{(3.2.3-3)}$
+
+$N_s \text{——以半刚性基层的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的当量轴次(次/d);}$
+$C_i' \text{——被换算车型的轴数系数;}$
+$C_2' \text{——被换算车型的轮组系数,双轮组为 1.0,单轮组为 18.5,四轮组为 0.69;}$
+$n_i \text{——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
+$P \text{——标准轴载(kN);}$
+$P_i \text{——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应按式下式计算:
- 
+
+
+$C_i' = 1 + 2(m - 1) \quad{(3.2.3-4)}$
3 应根据预测交通量,考虑各种车型的交通组成(或比例),将不同车型的轴载换算成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求得营运第一年单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321,10 +499,42 @@ CJJ 169-2012

+
+ 表 3.2.3 设计车道分布系数
+
+ 车道特征 |
+ 车道分布系数 |
+
+
+ 单向单车道 |
+ 1.00 |
+
+
+ 单向两车道 |
+ 0.65-0.95 |
+
+
+ 单向三车道 |
+ 0.50-0.80 |
+
+
+ 单向四车道 |
+ 0.40-0.70 |
+
+
+
6 沥青路面设计基准期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应按下式计算:

+ $N_a = \frac{[(1 + \gamma)^t - 1] \cdot 365}{t} \cdot N_1 \cdot \eta \quad{(3.2.3-5)}$
+
+$N_a \text{——设计基准期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
+$t \text{——设计基准期(年);}$
+$N_1 \text{——路面营运第一年单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d);}$
+$\gamma \text{——设计基准期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年增长率(\%);}$
+$\eta \text{——设计车道分布系数。}$
+
▼ 展开条文说明
3.2.3 有关研究显示,沥青路面弯沉、弯拉应力曲线随轴重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轴重50kN~130kN为线性,轴重大于130kN呈非线性。考虑非线性特点,当轴重大于130kN时按弯沉设计的轴载换算公式n值可达5.0~5.8,推荐n值为5.0,弯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n值为9.0。
用拉应力等效模式的轴载换算公式,对贫混凝土基层疲劳方程做的工作不多,长安大学的研究结果为12.79次方,法国和澳大利亚为12次方,本规范建议贫混凝土基层用12次方计算。
@@ -334,22 +544,88 @@ CJJ 169-2012
1 不同轴-轮型和轴载的作用次数换算为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 

- 
+ 
+
+$N_c = \sum_{i=1}^{n} \delta_i N_i \left( \frac{P_i}{P} \right)^{n_0} \quad{(3.2.4-1)}$
+
+$\delta_0 = 2.22 \times 10^3 P^{0.40} \quad{(3.2.4-2)}$
+
+$\delta_1 = 1.07 \times 10^3 P^{0.32} \quad{(3.2.4-3)}$
+
+$\delta_2 = 2.24 \times 10^3 P^{0.33} \quad{(3.2.4-4)}$
+
+其中,$N_c$表示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变量 $P_i$表示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或三轴-双轮组轴型/级轴载的总重(kN),n 表示轴型和轴载级位数,$N_i$表示各类轴型/级轴载的作用次数,$δ_i$表示轴-轮型系数,单轴-双轮组时,$δ_i=1$;单轴-单轮时,按式 (3.2.4-2) 计算;双轴-双轮组时,按式 (3.2.4-3) 计算;三轴-双轮组时,按式 (3.2.4-4) 计算
2 设计基准期内水泥混凝土面层临界荷位所承受的累计当量轴次应按下式计算:

+$N_c' = \frac{N_1' \times [(1 + \gamma)^t - 1] \times 365}{t} \cdot \eta \quad{(3.2.4-5)}$
+
+$N_c' \text{——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内临界荷位所承受的累计当量轴次(次);}$
+$N_1' \text{——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道使用初期的当量轴载日作用次数(次/d);}
+t \text{——设计基准期(年);}$
+$\gamma \text{——设计基准期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年增长率(\%);}$
+$\eta \text{——水泥混凝土路面临界荷位处的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按表 3.2.4 选用。}$
+
+
+ 表 3.2.4 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η_i)
+
+ 道路等级 |
+ 横向分布系数 |
+
+
+ 快速路、主干路 |
+ 0.17-0.22 |
+
+
+ 次干路及以下 行车道路>7m |
+ 0.34-0.39 |
+
+
+ 行车道路≤7m |
+ 0.54-0.62 |
+
+
3.2.5 交通等级可根据累计轴次按表3.2.5的规定划分为4个等级。


+
+ 表 3.2.5 交通等级
+
+ 交通等级 |
+ 沥青路面 累计当量轴次 Ne (万次/车道) |
+ 水泥混凝土路面 累计当量轴次 Nc'(万次) |
+
+
+ 轻 |
+ <400 |
+ <3 |
+
+
+ 中 |
+ 400-1200 |
+ 3-100 |
+
+
+ 重 |
+ 1200-2500 |
+ 100-2000 |
+
+
+ 特重 |
+ >2500 |
+ >2000 |
+
+
+
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步行街路面结构应按轻型交通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 -363,12 +639,176 @@ CJJ 169-2012

+
+ 表 3.2.6-1 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_g\))
+
+ 道路自然区划 |
+ II、V |
+ III |
+ IV、VI |
+ VII |
+
+
+ 最大温度梯度(℃/m) |
+ 83-88 |
+ 90-95 |
+ 86-92 |
+ 93-98 |
+
+
+注:气温高时,取高值;温度大时,取低值。
+
3 在冰冻地区,沥青路面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2.6-2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2.6-3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

+
+ 表 3.2.6-2 沥青路面最小防冻厚度(cm)
+
+ 路基类型 |
+ 道路冻深 |
+ 粘性土、砾质砂土路床 |
+ 粉性土路床 |
+
+
+ 砂石类 |
+ 稳定土类 |
+ 工业废料类 |
+ 砂石类 |
+ 稳定土类 |
+ 工业废料类 |
+
+
+ 中湿 |
+ 50-100 |
+ 40-45 |
+ 35-40 |
+ 30-35 |
+ 45-50 |
+ 40-45 |
+ 30-40 |
+
+
+ 中湿 |
+ 100-150 |
+ 45-50 |
+ 40-45 |
+ 35-40 |
+ 50-60 |
+ 45-50 |
+ 40-45 |
+
+
+ 中湿 |
+ 150-200 |
+ 50-55 |
+ 45-50 |
+ 40-45 |
+ 55-70 |
+ 50-55 |
+ 45-50 |
+
+
+ 中湿 |
+ >200 |
+ 60-70 |
+ 55-65 |
+ 50-55 |
+ 70-75 |
+ 60-70 |
+ 50-65 |
+
+
+ 潮湿 |
+ 50-100 |
+ 45-55 |
+ 40-50 |
+ 35-45 |
+ 50-60 |
+ 45-55 |
+ 40-50 |
+
+
+ 潮湿 |
+ 100-150 |
+ 55-60 |
+ 50-55 |
+ 45-50 |
+ 65-70 |
+ 55-65 |
+ 50-60 |
+
+
+ 潮湿 |
+ 150-200 |
+ 60-70 |
+ 55-65 |
+ 55-55 |
+ 70-80 |
+ 65-70 |
+ 60-65 |
+
+
+ 潮湿 |
+ >200 |
+ 70-80 |
+ 65-75 |
+ 55-70 |
+ 80-100 |
+ 70-90 |
+ 65-80 |
+
+
+注:1 粘性土路基小于0.3的地区,宜、II、III 区平均年地温取最薄厚度或比表中值减少15%-20%。
+2 对日区外性土质盐渍土路基路段应相应减少5%-10%。
+

+
+ 表 3.2.6-3 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
+
+ 路基类型 |
+ 路基土质 |
+ 当地最大冰冻深度(m) |
+
+
+ 0.50~1.00 |
+ 1.01~1.50 |
+ 1.51~2.00 |
+ >2.00 |
+
+
+ 中湿 |
+ 低、中、高液限黏土 |
+ 0.30~0.50 |
+ 0.40~0.60 |
+ 0.50~0.70 |
+ 0.60~0.95 |
+
+
+ 粉土、粉质低、中液限黏土 |
+ 0.40~0.60 |
+ 0.50~0.70 |
+ 0.60~0.85 |
+ 0.70~1.10 |
+
+
+ 潮湿 |
+ 低、中、高液限黏土 |
+ 0.40~0.60 |
+ 0.50~0.70 |
+ 0.60~0.90 |
+ 0.75~1.20 |
+
+
+ 粉土、粉质低、中液限黏土 |
+ 0.43~0.70 |
+ 0.55~0.80 |
+ 0.70~1.00 |
+ 0.80~1.30 |
+
+
+
注:1 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者基层、垫层为隔湿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层、垫层为隔湿性能较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
2 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可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
@@ -381,6 +821,28 @@ CJJ 169-2012

+
+ 表 3.2.7 路面可靠度设计标准
+
+ 道路等级 |
+ 快速路 |
+ 主干路 |
+ 次干路、支路 |
+
+
+ 目标可靠度 |
+ 95% |
+ 90% |
+ 85% |
+
+
+ 变异水平等级 |
+ 低 |
+ 低~中 |
+ 中~高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3.2.7 目标可靠度和可靠指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安全度与工程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目标可靠度值高,结构的安全度相应提高,但结构造价相应增大;反之,目标可靠度低,结构破坏的危险性增大,工程费用则低。路面结构的目标可靠度是在满足各等级道路路面不同安全度要求(限制路面的破坏概率)的前提下,主要考虑路面初建费用、结合考虑养护费用与用户费用对目标可靠度的影响确定的。
目前确定路面结构目标可靠度的方法有三种,即校准法、经济分析法和表面使用性能法。校准法的实质是一种反算法,也就是通过计算现有结构的隐含理论可靠度,再针对结构使用情况、现状服务水平、现状耐久性和安全性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结果,归纳出合理的可靠度作为路面设计的目标可靠度。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校准现行设计方法的隐含可靠度,继承按现行设计规范设计的道路结构的可靠度水平,这种方法体现了多年工程设计的经验。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规范采用校准法来确定结构的目标可靠度,本规范目标可靠度是结合国内外的分析数据、水泥混凝土和沥青路面的隐含可靠度后制定的。
@@ -391,10 +853,55 @@ CJJ 169-2012

+
+ 表 3.2.8-1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指标
+
+ 年平均降雨量(mm) |
+ 横向力系数 SFC60 |
+ 构造深度 TD(mm) |
+
+
+ >1000 |
+ ≥54 |
+ ≥0.555 |
+
+
+ 500~1000 |
+ ≥50 |
+ ≥0.50 |
+
+
+ 250~500 |
+ ≥45 |
+ ≥0.45 |
+
+
+注:1 应采用测定速度为 60km/h±1km/h 时的横向力系数(SFC60)作为控制指标;
+2 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可用铺砂法或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
+
2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在质量验收时,应符合表3.2.8-2的规定。

+
+ 表 3.2.8-2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要求(mm)
+
+ 道路等级 |
+ 快速路、主干路 |
+ 次干路、支路 |
+
+
+ 一般路段 |
+ 0.70~1.10 |
+ 0.50~0.90 |
+
+
+ 特殊路段 |
+ 0.80~1.20 |
+ 0.60~1.00 |
+
+
+
注:1 对快速路和主干路特殊路段系指立交、平交或变速车道等处,对于次干路、支路特殊路段系指急弯、陡坡、交叉口或集镇附近;
2 年降雨量600mm以下的地区,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
@@ -447,9 +954,102 @@ CJJ 169-2012
4.3.2 基层类型宜根据交通等级按表4.3.2-1选用,各类基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3.2-2的规定。

+
+ 表 4.3.2-1 适宜各交通等级的基层类型
+
+ 交通等级 |
+ 基层类型 |
+
+
+ 特重 |
+ 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 |
+
+
+ 重 |
+ 水泥稳定粒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 |
+
+
+ 中等轻 |
+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类、水泥粉煤灰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或级配粒料基层 |
+
+

+
+ 表 4.3.2-2 各类基层最小厚度
+
+ 基层类型 |
+ 最小厚度(mm) |
+
+
+ 刚性基层 |
+ 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 |
+ 150 |
+
+
+ 多孔混凝土排水基层 |
+ 150 |
+
+
+ 半刚性基层 |
+ 水泥稳定类基层 |
+ 150 |
+
+
+ 石灰稳定类基层 |
+ 150 |
+
+
+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 |
+ 150 |
+
+
+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基层 |
+ 150 |
+
+
+ 柔性基层 |
+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ATB)ATB-25 |
+ 70 |
+
+
+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ATB)ATB-30 |
+ 90 |
+
+
+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ATB)ATB-40 |
+ 120 |
+
+
+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基层(AMD)AM-25 |
+ 80 |
+
+
+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基层(AMD)AM-40 |
+ 70 |
+
+
+ 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ATPB)ATPB-25 |
+ 50 |
+
+
+ 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ATPB)ATPB-30 |
+ 90 |
+
+
+ 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ATPB)ATPB-40 |
+ 120 |
+
+
+ 级配碎石 |
+ 80 |
+
+
+ 级配砾石 |
+ 80 |
+
+
4.3.3 半刚性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半刚性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温缩和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在冰冻地区应具有一定的抗冻性。
@@ -462,12 +1062,191 @@ CJJ 169-2012

+
+ 表 4.3.3-1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与 7d 龄期抗压强度
+
+ 层位 |
+ 稳定类型 |
+ 特重交通 |
+ 重、中交通 |
+ 轻交通 |
+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
+ 上基层 |
+ 集料 |
+ ≥98 |
+ 3.5~4.5 |
+ ≥88 |
+ 3~4 |
+ ≥97 |
+ 2.5~3.5 |
+
+
+ 细粒土 |
+ — |
+ — |
+ — |
+ — |
+ ≥96 |
+ 2.5~3.5 |
+
+
+ 下基层 |
+ 集料 |
+ ≥97 |
+ ≥2.5 |
+ ≥97 |
+ ≥2.0 |
+ ≥96 |
+ ≥1.5 |
+
+
+ 细粒土 |
+ ≥96 |
+ ≥2.5 |
+ ≥96 |
+ ≥2.0 |
+ ≥95 |
+ ≥1.5 |
+
+
+

+
+ 表 4.3.3-2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与7d龄期抗压强度
+
+ 层位 |
+ 类别 |
+ 特重、重、中交通 |
+ 轻交通 |
+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
+ 上基层 |
+ 集料 |
+ ≥96 |
+ 1.5~3.5 |
+ ≥97 |
+ 1.2~1.5 |
+
+
+ 下基层 |
+ 集料 |
+ ≥97 |
+ ≥1.0 |
+ ≥96 |
+ ≥0.6 |
+
+
+

+
+ 表 4.3.3-3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与7d龄期抗压强度
+
+ 层位 |
+ 稳定类型 |
+ 特重、重、中交通 |
+ 轻交通 |
+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度(%) |
+ 抗压强度(MPa) |
+
+
+ 上基层 |
+ 集料 |
+ ≥98 |
+ ≥0.8 |
+ ≥97 |
+ ≥0.6 |
+
+
+ 细粒土 |
+ — |
+ — |
+ ≥96 |
+ ≥0.6 |
+
+
+ 下基层 |
+ 集料 |
+ ≥97 |
+ ≥0.6 |
+ ≥96 |
+ ≥0.5 |
+
+
+ 细粒土 |
+ ≥96 |
+ ≥0.6 |
+ ≥95 |
+ ≥0.6 |
+
+
+

+
+ 表 4.3.3-4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与7d龄期抗压强度
+
+ 层位 |
+ 类别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压实度(%) |
+ 抗压强度(MPa) |
+
+
+ 上基层 |
+ 集料 |
+ — |
+ — |
+ ≥97 |
+ ≥0.8 |
+
+
+ 细粒土 |
+ — |
+ — |
+ ≥95 |
+ ≥0.8 |
+
+
+ 下基层 |
+ 集料 |
+ ≥97 |
+ ≥0.8 |
+ ≥90 |
+ ≥0.7 |
+
+
+ 细粒土 |
+ ≥95 |
+ ≥0.8 |
+ ≥95 |
+ ≥0.7 |
+
+
+注:1 对于轻交通道路,在低塑性土(塑性指数小于10)地区,石灰稳定砂砾土和碎石的7d龄期抗压强度应大于0.5MPa;
+2 轻交通道路,压实机具困难时,石灰稳定细料土压实度可降低1%。
+
▼ 展开条文说明
4.3.3 国内一些道路研究机构先后分别采用静压法和振动成型法进行了骨架密实型级配和悬浮密实型级配的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研究,其结论一致认为振动成型法设计的骨架密实结构的性能是最优的,并且得到了多省市工程实体的验证。因此上基层的半刚性材料宜选用振动成型法设计的具有较好的强度、抗疲劳开裂性能与抗冲刷能力骨架密实型级配。
@@ -479,10 +1258,53 @@ CJJ 169-2012

+
+ 表 4.3.3.4-1 贫混凝土基层材料的强度要求(MPa)
+
+ 试验项目 |
+ 特重、重交通 |
+ 中交通 |
+
+
+ 7d 龄期抗压强度 |
+ 9.0~15.0 |
+ 7.0~12.0 |
+
+
+ 28d 龄期抗压强度 |
+ 12.0~20.0 |
+ 9.0~16.0 |
+
+
+ 90d 龄期抗弯拉强度 |
+ 2.5~3.5 |
+ 2.0~3.0 |
+
+
+
3 多孔混凝土基层材料的强度要求应符合表4.3.4-2的规定。

+
+ 表 4.3.4-2 多孔混凝土基层材料的强度要求(MPa)
+
+ 试验项目 |
+ 特重 |
+ 重 |
+
+
+ 7d 龄期抗压强度 |
+ 5.0~8.0 |
+ 3.0~5.0 |
+
+
+ 90d 龄期抗弯拉强度 |
+ 1.5~2.5 |
+ 1.0~2.0 |
+
+
+
4 刚性基层应设置横缝和纵缝,并应灌入填缝料,其上应设置粘结层。
4.3.5 柔性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493,6 +1315,120 @@ CJJ 169-2012

+
+ 表 4.3.5 沥青稳定碎石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
+ 试验项目 |
+ 单位 |
+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B) |
+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AM) |
+ 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PB) |
+
+
+ 公称最大粒径 |
+ mm |
+ 26.5 |
+ ≥31.5 |
+ ≥26.5 |
+ ≥26.5 |
+
+
+ 马歇尔试件尺寸 |
+ mm |
+ Φ101.6 × 63.5 |
+ Φ152.4 × 95.3 |
+ Φ152.4 × 95.3 |
+ Φ152.4 × 95.3 |
+
+
+ 击实次数(双面) |
+ 次 |
+ 75 |
+ 112 |
+ 112 |
+ 75 |
+
+
+ 空隙率 |
+ % |
+ 3~6 |
+ 12~18 |
+ ≥18 |
+
+
+ 稳定度 |
+ kN |
+ ≥7.5 |
+ ≥15 |
+ — |
+ — |
+
+
+ 流值 |
+ mm |
+ 1.5~4 |
+ 实测 |
+ — |
+ — |
+
+
+ 沥青饱和度 |
+ % |
+ 55~70 |
+ — |
+ — |
+
+
+ 沥青膜厚度 |
+ μm |
+ — |
+ >12 |
+ — |
+
+
+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 |
+ % |
+ — |
+ ≤0.2 |
+ — |
+
+
+ 青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 |
+ % |
+ — |
+ ≤20 |
+ — |
+
+
+
+
+ 密级配基层ATB的矿料间隙率不小于(%) |
+ 设计空隙率(%) |
+ ATB-40 |
+ ATB-30 |
+ ATB-25 |
+
+
+ 4 |
+ 11 |
+ 11.5 |
+ 12 |
+
+
+ 5 |
+ 12 |
+ 12.5 |
+ 13 |
+
+
+ 6 |
+ 13 |
+ 13.5 |
+ 14 |
+
+
+注:① 在干旱地区,可将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空隙率适当放宽到 8%。
+
4.3.6 旧路面再生混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对旧路面材料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要求、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情况,充分借鉴成功经验,进行再生混合料设计。
@@ -503,8 +1439,81 @@ CJJ 169-2012

+
+ 表 4.3.6-1 乳化沥青、泡沫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
+
+ 试验项目 |
+ 乳化沥青 |
+ 泡沫沥青 |
+
+
+ |
+ 空隙率(%) |
+ 9~14 |
+ — |
+
+
+ 15℃劈裂试验 |
+ 劈裂强度(MPa) |
+ ≥0.4 |
+ ≥0.4 |
+
+
+ 干湿劈裂强度比(%) |
+ ≥75 |
+ ≥75 |
+
+
+ 40℃马歇尔试验 |
+ 马歇尔稳定度(kN) |
+ ≥5.0 |
+ ≥5.0 |
+
+
+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
+ ≥75 |
+ ≥75 |
+
+
+ 冻融劈裂强度比(%) |
+ ≥70 |
+ ≥70 |
+
+
+注:宜使用劈裂试验作为设计要求。
+

+
+ 表 4.3.6-2 无机结合料稳定旧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
+ 试验项目 |
+ 水泥 |
+ 石灰 |
+
+
+ |
+ 特重、重 |
+ 中、轻 |
+ 重 |
+ 中、轻 |
+
+
+ 7d 龄期抗压强度(MPa) |
+ 3.0~5.0 |
+ 2.5~3.0 |
+ — |
+ ≥0.8 |
+
+
+ 下基层 |
+ 1.5~2.5 |
+ 1.5~2.0 |
+ ≥0.8 |
+ 0.5~0.7 |
+
+
+
## 5沥青路面
### 5.1 一般规定
@@ -551,10 +1560,180 @@ AC型混合料以及骨架型混合料SMA均属于密级配混合料,设计空

+
+ 表 5.2.2-1 热拌沥青混合料类型
+
+ 沥青混合料类型 |
+ 混合料代号 |
+ 最大粒径(mm) |
+ 公称最大粒径(mm) |
+
+
+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 |
+ AC-5 |
+ 砂粒式 |
+ 5.5 |
+ 4.75 |
+
+
+ AC-10 |
+ 细粒式 |
+ 9.5 |
+ 7.5 |
+
+
+ AC-13 |
+ 细粒式 |
+ 16 |
+ 13.2 |
+
+
+ AC-16 |
+ 中粒式 |
+ 19 |
+ 16 |
+
+
+ AC-20 |
+ 中粒式 |
+ 26.5 |
+ 19 |
+
+
+ AC-25 |
+ 粗粒式 |
+ 31.5 |
+ 26.5 |
+
+
+

+
+ 续表 5.2.2-1
+
+ 沥青混合料类型 |
+ 混合料代号 |
+ 最大粒径(mm) |
+ 公称最大粒径(mm) |
+
+
+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
+ SMA-10 |
+ 细粒式 |
+ 13.2 |
+ 9.5 |
+
+
+ SMA-13 |
+ 细粒式 |
+ 16 |
+ 13.2 |
+
+
+ SMA-16 |
+ 中粒式 |
+ 19 |
+ 16 |
+
+
+ SMA-20 |
+ 中粒式 |
+ 26.5 |
+ 19 |
+
+
+ 开级配沥青磨层(OGFC) |
+ OGFC-10 |
+ 细粒式 |
+ 13.2 |
+ 9.5 |
+
+
+ OGFC-13 |
+ 细粒式 |
+ 16 |
+ 13.2 |
+
+
+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AM) |
+ AM-13 |
+ 细粒式 |
+ 16 |
+ 13.2 |
+
+
+ AM-16 |
+ 中粒式 |
+ 19 |
+ 16 |
+
+
+ AM-20 |
+ 中粒式 |
+ 26.5 |
+ 19 |
+
+
+

+
+ 表 5.2.2-2 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
+ 混合料类型 |
+ 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 |
+ 细型密级配 |
+ 粗型密级配 |
+
+
+ 名称 |
+ 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
+ 名称 |
+ 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
+
+
+ AC-10 |
+ 2.36 |
+ AC-10C |
+ <45 |
+ AC-10F |
+ >45 |
+
+
+ AC-13 |
+ 2.36 |
+ AC-13C |
+ <40 |
+ AC-13F |
+ >40 |
+
+
+ AC-16 |
+ 2.36 |
+ AC-16C |
+ <38 |
+ AC-16F |
+ >38 |
+
+
+ AC-20 |
+ 4.75 |
+ AC-20C |
+ <45 |
+ AC-20F |
+ >45 |
+
+
+ AC-25 |
+ 4.75 |
+ AC-25C |
+ <40 |
+ AC-25F |
+ >40 |
+
+
+
2 宜根据本规范附录B表B.1级配范围或实践经验采用马歇尔试验法配合比设计,应选用实体工程的原材料。
3 性能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563,14 +1742,121 @@ AC型混合料以及骨架型混合料SMA均属于密级配混合料,设计空

+
+ 表 5.2.2-3 热拌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次/mm)
+
+ 交通等级 |
+ 结构层位 |
+ 温度分区 |
+
+
+ 1-1, 1-2, 1-3, 1-4 |
+ 2-1 |
+ 2-2, 2-3, 2-4 |
+ 3-2 |
+
+
+ 轻、中 |
+ 上 |
+ ≥1500 |
+ ≥800 |
+ ≥1000 |
+ ≥800 |
+
+
+ 中、下 |
+ ≥1000 |
+ ≥800 |
+ ≥800 |
+ ≥800 |
+
+
+ 重 |
+ 上、中 |
+ ≥3000 |
+ ≥2000 |
+ ≥2500 |
+ ≥1500 |
+
+
+ 下 |
+ ≥1200 |
+ ≥800 |
+ ≥800 |
+ ≥800 |
+
+
+ 特重 |
+ 上、中 |
+ ≥5000 |
+ ≥3000 |
+ ≥4000 |
+ ≥2000 |
+
+
+ |
+ 下 |
+ ≥1500 |
+ ≥1000 |
+ ≥1500 |
+ ≥800 |
+
+
+
2)水稳定性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2-4的规定。

+
+ 表 5.2.2-4 热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要求
+
+ 年降水量(mm) |
+ ≥500 |
+ <500 |
+
+
+ 冻融劈裂强度比(%) |
+ ≥75 |
+ ≥70 |
+
+
+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
+ ≥80 |
+ ≥75 |
+
+
+注:对多雨潮湿地区的重交通、特重交通等道路,其冻融劈裂强度比的指标值可增加至80%。
+
3)应根据气候条件检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热拌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技术要求宜符合表5.2.2-5的规定。

+
+ 表 5.2.2-5 热拌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技术要求
+
+ 气候条件及技术指标 |
+ 年极端最低气温(℃) |
+
+
+ <-37.0 |
+ -21.5~-37.0 |
+ -9.0~-21.5 |
+ >-9.0 |
+
+
+ 普通沥青混合料 极限破坏应变(10-6) |
+ ≥2600 |
+ ≥2300 |
+ ≥2000 |
+
+
+ 改性沥青混合料 极限破坏应变(10-6) |
+ ≥3000 |
+ ≥2800 |
+ ≥2500 |
+
+
+
▼ 展开条文说明
5.2.2 沥青混合料类型选择与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沥青路面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关键。
2 在我国,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主要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AC混合料、SMA混合料以及OGFC混合料均可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进行配合比设计。目前,我国在一些重大工程引进美国Superpave方法和GTM法等方法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使用效果较好,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同时需要马歇尔试验进行验证。
@@ -579,13 +1865,236 @@ AC型混合料以及骨架型混合料SMA均属于密级配混合料,设计空
(1)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试验设备也不同。我国在“七五”科技攻关时引进了日本轮迹试验设备和动稳定度评价指标。本次编写中仍用车辙试验所获得的动稳定度反映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中,采用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指标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永久变形性能,并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沥青类型和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给出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评价指标的技术要求,见表1。

+
+
+ 表 1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
+ 气候条件及技术指标 |
+ 动稳定度要求(次/mm) |
+
+
+ 七月平均最高气温及气候分区 |
+ >30℃ |
+ 20℃~30℃ |
+ <20℃ |
+
+
+ 夏炎热区 |
+ 夏热区 |
+ 夏凉区 |
+
+
+ 1-1 |
+ 1-2 |
+ 1-3 |
+ 1-4 |
+ 2-1 |
+ 2-2 |
+ 2-3 |
+ 2-4 |
+ 3-2 |
+
+
+ 普通沥青混合料 |
+ 800 |
+ 1000 |
+ 600 |
+ 800 |
+ 600 |
+
+
+ 改性沥青混合料 |
+ 2400 |
+ 2800 |
+ 2000 |
+ 2400 |
+ 1800 |
+
+
+ SMA 混合料 |
+ 非改性 |
+ 1500 |
+
+
+ 改性 |
+ 3000 |
+
+
+ OGFC 混合料 |
+ 1500(一般交通路段)、3000(重交通路段) |
+
+
+
该体系对相同气候分区下的普通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SMA混合料提出不同的技术要求。这与特定的使用条件对路面材料性能的唯一性要求不一致,例如,对于位于1-1分区中特定交通条件下的路段,如果普通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DS=800次/mm能够满足要求,没有理由要求改性沥青混合料或SMA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必须达到2400次/mm或3000次/mm。
该评价体系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强调了对不同材料的性能要求,忽略了不同交通荷载对性能的不同需求。在高温性能方面,当前相关规范并没有告知材料设计究竟应该选择普通材料、改性材料还是SMA混合料,也缺少不同交通量对材料高温性能的不同需求。道路交通量不仅是路面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也是材料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能够满足轻交通量道路使用的材料未必能够满足重交通量道路的要求。如果在车辙试验评价标准中不引入交通量参数,无法较好的指导材料设计,势必造成结构设计与构料设计相互脱节,可能导致材料性能设计标准的选择具有一定随意性。日本道路公团的技术标准就体现了交通量对材料高温性能的差别性要求,见表2。

+
+
+ 表 2 日本道路公团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要求
+
+ 交通量等级 |
+ 一方向大型车交通量(辆/d) |
+ 动稳定度(次/mm) |
+
+
+ 一般地区 |
+ 低磨耗地区 |
+
+
+ 轻交通量 |
+ 1500 以下 |
+ 800 |
+ 500 |
+
+
+ 中交通量 |
+ 1500~3000 |
+ 1000 |
+ 800 |
+
+
+ 重交通量 |
+ 3000~15000 |
+ 1200 |
+ 1000 |
+
+
+ 超重交通量 |
+ 15000 以上 |
+ 3000~5000 |
+
+
+
在2005年~2008年交通部科技项目“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参数研究”中,对沥青混合料和沥青面层抗永久变形进行了研究,基于车辙试验提出了与道路交通等级、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结构层次等相关联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取路表容许车辙深度为15mm。在年等效温度下对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后,得出表5.2.2-3中的技术指标要求。在分析过程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① 交通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根据设计基准期内的累计当量轴次将交通划分为4个等级:轻交通小于3×106ESAL(累计标准轴次),中交通小于1.2×107ESAL,重交通小于2.5×107ESAL,特重交通不小于2.5×107ESAL。随着我国基年交通量的剧增以及年增长率的提高,设计基准期15年的重交通及其以上交通等级的高等级公路大、中修一般发生在8年~10年。工程实践表明:中、上沥青面层的实际寿命一般无法达到路面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因此材料性能设计的交通分级不完全等同于结构设计的交通分级,其分级上限主要受主抗车辙区既定温度条件下材料的承载极限制约。在某些苛刻条件下,材料性能设计的适用交通等级上限将低于结构设计上限。对于此种情形,当路面结构未达到设计寿命时,允许对面层的主抗车辙区进行铣刨重铺,保持下面层尤其是基层与地基的继续使用。
② 气候分区: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中,采用30年间的年最热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作为气候分区的高温指标,以高温指标作为一级区划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区;以低温指标作为二级区划指标,将全国分为4个区。选择不同气候分区中的代表地区,见表5.2.2-3,其中:1-1、1-2区选择吐鲁番,1-3区选择武汉,1-4区选择海口和福州,2-1区选择富蕴,2-2区选择沈阳,2-3区选择大连,2-4区选择武都,3-2区选择西宁。在选择不同气候分区的代表地区时,需要比较各个代表地区的月平均气温以及车辙等效温度,通过对车辙等效温度计算以及月平均温度比较,将西宁和拉萨由2-2区和2-3区移至3-2区。代表地区的温度分区见表3。与海口环境相近地区主要有吐鲁番、广州与南宁等少数特殊地域。

+
+
+ 表 3 不同气候分区的典型地区与代表地区
+
+ 气候分区 |
+ 典型地区 |
+ 代表地区 |
+
+
+ 1-1、1-2 |
+ |
+ |
+ |
+ |
+ |
+ |
+ |
+ |
+ 吐鲁番 |
+
+
+ 1-3 |
+ 成都 |
+ 西安 |
+ 长沙 |
+ 合肥 |
+ 郑州 |
+ 南京 |
+ 济南 |
+ 南昌 |
+ 武汉 |
+
+
+ 杭州 |
+ 上海 |
+ |
+ |
+ |
+ |
+ |
+ |
+
+
+ 1-4 |
+ 广州 |
+ 桂林 |
+ 南宁 |
+ 温州 |
+ 福州 |
+ 沙坪坝 |
+ 澜沧 |
+ |
+ 海口/福州 |
+
+
+ 2-1 |
+ 呼玛 |
+ 锡林浩特 |
+ 海拉尔 |
+ |
+ |
+ |
+ |
+ |
+ 富蕴 |
+
+
+ 2-2 |
+ 大同 |
+ 乌鲁木齐 |
+ 兰州 |
+ 酒泉 |
+ 银川 |
+ 哈尔滨 |
+ 太原 |
+ 北京 |
+ 沈阳 |
+
+
+ 榆林 |
+ 呼和浩特 |
+ 长春 |
+ 承德 |
+ 天津 |
+ 石家庄 |
+ |
+ |
+
+
+ 2-3 |
+ 威海 |
+ |
+ |
+ |
+ |
+ |
+ |
+ |
+ 大连 |
+
+
+ 2-4 |
+ 贵阳 |
+ 昆明 |
+ |
+ |
+ |
+ |
+ |
+ |
+ 武都 |
+
+
+ 3-2 |
+ 拉萨 |
+ 理塘 |
+ 德钦 |
+ |
+ |
+ |
+ |
+ |
+ 西宁 |
+
+
+
③ 沥青混合料类型:沥青路面材料设计,究竟该选取普通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混合料、SMA混合料或新开发的沥青类材料,取决于哪类材料能够满足沥青层抗车辙性能要求。由于特定的交通和气候条件对沥青混合料的抗力需求是一致的,因此,性能合格的材料都是备选方案,而不分改性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此时性价比优越的材料才是设计方案。
④ 面层结构层:沥青面层一般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2层或者3层的复合体系。根据外力在结构内的扩散效应,不同层位将贡献不同的变形。2002年夏天,全国普遍出现持续高温,无论在南方或在北方部分省份,在爬坡路段,重车、超载车多的路段,沿车行道轮迹带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车辙,有的路段出现较严重推移流动和变形。据现场调查,沥青混合料的推移、变形主要是产生在中面层,少数下面层也产生流动。
⑤ 车速:在长大纵坡上车速较慢,可以简化为提高一个交通等级进行设计。